盡忠報國 視榮民猶親 ——看經國先生苦心經營輔導會 憶一江山戰役守軍壯烈成仁
文/陳忠 圖/榮民文化網
今年一月十三日是故總統蔣經國先生辭世三十三周年,一月二十日是一江山守軍壯烈成仁六十六周年。經國先生卒於任內,王生明司令血灑戰地,兩人彰顯的是對國家民族的熱愛與克己盡職的報國之心。對榮民而言,經國先生在輔導會八年多的主任委員任內,為輔導榮民融入社會,建立完備的制度與組織,使得榮民弟兄退而能安,進而在就養、就醫、就業、就學等方面各得其所,更是居功厥偉。
視死如歸 壯志已酬
民國四十二年七月,韓戰雙方達成《停戰協定》,中共遂將軍事重心逐漸轉移至臺海,四十三年九月三日對金門發起砲戰,十月,王生明臨危受命,從大陳列島最南端的南麂島,奉調一江山擔任司令,一江山為大陳列島北部屏障,此時已戰雲密佈。十二月二十日,王生明司令率守軍代表一百五十多人,刺血簽名表達報國捐軀心志。
民國四十四年元月十八日,共軍首次以三軍聯合作戰模式,大舉進犯面積僅一點二平方公里的一江山島。島內守軍因海空優勢不再,孤立難援,歷經三晝夜血戰,大部壯烈殉職,王生明以身殉國。
一江山失守後,大陳島屏障已失,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八日至二十五日,在經國先生駐島督導、防衛司令劉廉一的指揮、美軍協力支援之下,以代號「金剛計畫」,運送數萬大陳島軍民轉進來臺。一江山的烈士,以血肉之軀守衛國土,向中共宣示了國軍保衛臺灣地區的決心,促使臺海形勢轉趨和緩。
榮民的保母 時局開創的舵手
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台。國軍部隊先後從上海、廣州等地來臺駐守,繼而,舟山、大陳等地的國軍部隊也轉進來臺。各部隊由於征戰連年,人員、武器、裝備均有不足,且部隊傳承不一,人員、武器編制混亂,弊端叢生。對於國軍如何強化思想教育?部隊如何整編成為精銳?國軍如何汰弱留強建全編制?如何輔導退除役官兵重返社會?兵役制度如何吸納新血?均為國防嚴肅課題。
民國四十三年十一月一日,行政院成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,由省主席嚴家淦兼任主任委員,四十四年一月全面實施徵兵制度,此時對於編遣的退除役官兵安頓工作益形重要。四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,嚴家淦因省主席職務繁忙,建請國防會議副祕書長蔣經國出任輔導會副祕書長,並以代主任委員身分,全權主持輔導會業務。四十六年六月一日,嚴家淦辭輔導會主任委員兼職,代主任委員經國先生真除,自此至五十三年七月一日卸任。
經國先生於輔導會任職期間,對退除役官兵就養、就醫、就業、就學等方面,建立完善制度。除在高雄岡山、雲林等地設立榮譽國民之家。興建臺北榮民總醫院,在臺南永康、花蓮鳳林等地成立分院。並設置安置基金,加強輔導榮民、榮眷就業。協調考試院頒布「退除役官兵轉任公務人員資格考試辦法」,協調教育部訂定「退役官兵報考專科以上學校優待辦法」,舉辦退除役官兵學力鑑別考試。其中尤以運用退除役官兵,實施東西橫貫公路的開拓,更為後人稱道。
開山拓土 浴血築路
臺灣島的特性是南北狹長、東西窄,東西部交通受中央山脈阻隔,戰略縱深不足。為因應國防需要,須打通中央山脈,建設橫貫臺灣東西部之便捷交通線;同時配合國家經濟建設,開發山區資源很重要;興建過程亦可安置退除役官兵輔導就業。
民國四十三年,美援列有「一九五五年軍援軍用道路計畫項目」,開路經費有所著落。至此以輔導會為主導,成立「橫貫公路興建開發委員會」。四十五年七月七日中橫公路開工典禮,同時在太魯閣與谷關兩地舉行,人力主要來源為退除役官兵。
開鑿之公路盤旋於叢山峻嶺、懸崖峭壁之上,加以部分路段地質敏感易鬆動,難以用大型器具挖掘,都是由榮民弟兄一斧一鑿,一鏟一土,用最原始的方式打造出來,施工所需的材料、裝備、設施與人員的糧食等,全都仰賴人力搬運,備極艱辛。除了人為意外,颱風、地震等天災也增加了施工的難度。工程期間,經國先生風塵僕僕地來往於工區,餐風飲露的關懷施工人員,成為施工人員最大的精神支柱。
民國四十七年四月十八日經國先生未帶隨扈、未攜槍枝,來到離合歡山北行三公里、由生產作業總隊隊員施工的地區,當時有人勸阻勿在此過夜,但經國先生卻堅持要和那些隊員住宿在一起。並說:「我沒把你們看得和別人不同,『犯人』兩個字在我心目中,只不過是一個抽象的法律名詞。」當時在場的工作人員,幾乎人人淚下,這彰顯的是經國先生的膽識與視民猶親的赤誠。
工程歷經三年有餘,犧牲工程人員二一二名,其中以開鑿太魯閣峽谷地區的傷亡最慘重,太魯閣旁長春祠,即是為紀念開闢中橫公路殉職人員所建。民國四十九年四月,主線總長一九四公里的「東西橫貫公路」峻工,五月九日正式通車。從構想到完工通車,經國先生先後進入施工山區二十一次,除了兩次是探勘路線,其餘十九次都是探視工地,慰問鼓舞施工人員。對於功成身退的榮民,輔導會也在道路沿線開闢農場,撥交榮民從事墾殖與開拓。
守護臺灣 英魂永昭
再談一江山戰役,王生明司令重返一江山,明知必死卻視死如歸,這是秉持著「我死國生」的大義,一江山烈士們以生命捍衛國土,精忠可昭日月。
另方面,經國先生在臺灣地區歷經政軍要職。每逢攸關國家危難存亡的關鍵時刻,諸如古寧頭戰役、登步島戰役、舟山撤退、大陳島軍民轉進、八二三砲戰等重大戰事,都可看到他穿梭其中,穩定軍心的身影。行政院長任內的十大建設,以及總統任內的十二大建設,更是奠定臺灣地區繁榮的基礎。晚年他關心「中華民國在臺灣」的未來,以抱病之軀解除戒嚴令,開放黨禁與報禁,播種臺灣地區民主自由的種子。
兩人職務雖殊異,為臺灣這塊土地的永續,為守護土地上的人民,盡到最後一分心力,甚至奉獻出自己的生命,此心卻都一致,讓人懷思。
(點閱次數:8364)